如今,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进入深化推进阶段,从一线城市到地级市,都在积极探索城市公共空间的智慧化改造,而城市公园作为居民日常休闲、运动的核心场所,其升级需求更是日益迫切。以往传统的公园步道,仅能满足基本的通行功能,市民在运动时无法获取自身运动数据,管理方也难以掌握步道的使用情况,导致资源配置和维护优化缺乏科学依据。而智慧步道的出现,恰好解决了这些痛点,成为公园智慧化改造的 “核心抓手”。
智慧步道究竟能为市民和管理方带来哪些便利?以某省会城市的中央公园为例,这里铺设的智慧步道配备了智能感应设备和数据显示屏,市民无需携带手机或运动手环,只要通过步道入口的人脸识别系统完成注册,在跑步或散步过程中,步道两侧的传感器就能自动捕捉运动轨迹,实时记录运动步数、距离、速度以及消耗的卡路里,并将这些数据同步到步道旁的电子屏和个人微信小程序中。运动结束后,市民还能收到一份详细的运动报告,包括运动强度分析和健康建议,这种 “无感化” 的专业运动监测服务,彻底改变了传统步道的使用体验。此外,智慧步道还具备智能灯光指引功能,到了傍晚,步道灯光会根据天色明暗自动调节亮度,在保障市民安全的同时,还能通过灯光颜色变化提醒市民步道拥堵情况 —— 比如绿色代表畅通,黄色代表人流较多,红色则提示需要绕行,极大提升了通行效率。

从政策层面来看,“十四五” 规划中明确提出 “推进城市公园、绿道等公共空间智慧化建设,提升居民生活品质”,不少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具体的扶持政策。例如,某东部省份就对建设智慧步道的公园项目给予最高 30% 的资金补贴,同时要求新建公园必须预留智慧化设施接口,老旧公园改造中智慧步道的覆盖率不低于 60%。这些政策红利直接推动了智慧步道市场需求的爆发式增长,据相关行业数据显示,2024 年我国智慧步道市场规模已突破 50 亿元,预计未来三年还将保持 25% 以上的年均增长率。
对公园管理方而言,智慧步道的价值同样不可忽视。通过智慧步道的后台管理系统,工作人员可以实时查看步道各路段的人流密度、设备运行状态,甚至能分析不同时间段的使用人群特征 —— 比如工作日早晚高峰以中老年健身群体为主,周末则以亲子家庭和年轻人居多。基于这些数据,管理方可以精准调整保洁频次、安保巡逻路线,还能根据人群需求增设休息座椅、饮水设施等,让公园管理更高效、更贴合市民需求。这种既能满足市民健康运动需求,又能助力管理方降本增效的 “双赢” 属性,让智慧步道逐渐取代传统步道,成为越来越多城市公园的 “新标配”,其未来的发展空间无疑是巨大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