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慧景区
大舟新智智慧景区整体解决方案

一、方案背景与目标
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与 “AI + 文旅” 政策红利的双重驱动下,传统景区面临 “游客体验单一、运营管理低效、文化传播薄弱” 三大核心痛点。大舟新智依托徽马科技与速成科技在研发、制造领域的双重优势,以 “AI 赋能文旅,科技激活文化” 为核心,打造智慧景区解决方案。方案旨在将景区升级为 “沉浸式体验、精细化管理、数字化传播” 的复合型文旅空间,既满足游客对个性化、互动化体验的需求,又助力景区降本增效,同时挖掘文化 IP 价值,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二、核心功能模块
(一)AI 智能导览系统(游客体验核心)
打破传统 “纸质地图 + 人工讲解” 的局限,通过多终端联动为游客提供全流程智能导览服务,解决 “找路难、听不懂、体验散” 的问题:
多模态导览入口:
AR 实景导览:游客扫描景区公众号或下载轻量 APP,开启 AR 模式后,手机镜头对准景点(如古建筑、雕塑),即可触发 3D 虚拟讲解(例:扫描古城门,虚拟讲解员同步讲解建筑历史、构造特点,搭配动态历史场景复原);
智能导览牌:在景区关键节点(入口、岔路、核心景点)部署 AI 导览牌,支持语音交互(如游客说 “去玻璃栈道怎么走”,导览牌实时播报路线 “沿当前道路直行 500 米,左转即达,预计步行 8 分钟”),同时显示实时人流、周边设施(卫生间、便利店)位置;
导览耳机联动:提供景区专属 AI 导览耳机租赁服务,游客进入景点范围后,耳机自动触发对应讲解(无需手动操作),支持多语言切换(中、英、日、韩等),适配境外游客需求。
个性化路线推荐:系统根据游客画像(通过问卷或历史行为分析,如 “亲子家庭”“历史文化爱好者”“极限运动玩家”)推荐定制路线,例:为亲子家庭推荐 “萌宠乐园→儿童游乐区→科普馆” 轻松路线,为文化爱好者推荐 “古建筑群→博物馆→非遗工坊” 深度路线。
实时行程管理:游客可在 APP / 公众号中添加 “必去景点”,系统自动生成行程时间表(如 “9:00-10:00 古城墙→10:30-11:30 民俗博物馆”),并实时提醒 “距离下一个景点还有 15 分钟,当前区域人流较少,可从容游览”。

AI 智能导览大屏
(二)智能客流管理系统(运营安全核心)
通过 AI 感知与数据分析,实现景区客流 “实时监测、智能预警、科学疏导”,避免拥挤踩踏风险,提升运营效率:
全区域客流监测:
在景区入口 / 出口部署 AI 摄像头,实时统计入园 / 出园人数,生成 “实时在园人数” 数据(例:大屏显示 “当前在园人数:966 人,园区最大承载量:3000 人,当前承载率 32.2%”);
在热门景点(如网红打卡点、狭窄通道)部署毫米波雷达,精准监测局部区域人流密度(如 “玻璃栈道当前人流密度:1.2 人 /㎡,处于舒适区间;古街南段人流密度:3.5 人 /㎡,即将达到拥挤阈值”),数据同步至运营后台与游客端。
智能预警与疏导:
当区域人流达到 “预警阈值”(如最大承载量的 80%),系统自动触发预警:运营后台推送定位提醒,工作人员可及时前往疏导;游客端 APP / 公众号推送 “当前 XX 区域人流较多,建议优先游览 XX 景点” 的疏导建议;
景区入口大屏实时显示 “各区域人流热力图”,游客入园前可直观了解景区拥挤情况,自主调整游览顺序。
客流数据复盘:系统每日 / 每月生成客流分析报告,包含 “高峰时段(如 10:00-12:00)、热门景点 TOP5、游客停留时长” 等数据,为景区调整开放时间、优化商户布局、策划活动提供决策依据。

智能客流管理示意图
(三)AI 虚拟文旅体验系统(文化传播核心)
依托 AI 与 AR/VR 技术,将景区文化资源转化为 “可互动、可体验” 的数字内容,吸引年轻群体,提升文化传播力:
虚拟文化互动场景:
历史场景复原:在历史类景区(如古城、遗址)设置 “VR 体验舱”,游客佩戴 VR 设备即可 “穿越” 到对应历史时期(如唐朝古城集市),与虚拟 NPC 互动(如购买古代商品、观看传统技艺表演),沉浸式感受历史文化;
非遗互动体验:在非遗展区部署 AI 互动屏,游客通过手势操作即可 “体验” 非遗技艺(如 “虚拟剪纸”—— 手势绘制图案,系统生成剪纸效果并可保存分享;“虚拟刺绣”—— 跟随教程完成刺绣步骤,获得非遗体验证书)。
AI 文创衍生服务:
游客上传个人照片,AI 可生成 “景区文化 IP 风格” 头像(如将游客照片转化为 “古城侠客风”“非遗剪纸风”),支持下载分享或定制实体文创产品(如钥匙扣、明信片);
景区商店部署 “AI 文创推荐屏”,根据游客浏览记录(如关注过古建筑)推荐相关文创产品(如古建筑模型、传统纹样饰品),提升文创产品销量。
线上虚拟景区:搭建 “线上 3D 虚拟景区”,游客足不出户即可通过手机 / 电脑 “云游览” 景区,查看 360° 全景景点、收听 AI 讲解;同时支持 “线上打卡”“虚拟合影” 功能,为景区积累线上流量,带动线下游览需求。

AI 虚拟文旅体验示意图:
(四)智慧服务与管理系统(便民与运营双重优化)
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 “游客服务” 与 “景区管理” 资源,实现 “便民服务无死角、运营管理高效率”:
游客便民服务:
一站式服务平台:景区公众号 / APP 集成 “在线购票(支持分时预约,避免现场排队)、扫码入园(无需换票)、寄存预约(提前预约景区寄存柜)、紧急求助(点击按钮推送定位至景区医务室 / 安保处)” 功能,覆盖游客 “行前 - 行中 - 行后” 全流程需求;
智能便民设施:在景区休息区部署 “太阳能智能充电椅”(支持 USB / 无线充电),解决游客手机没电痛点;卫生间入口设置 “AI 人数提示屏”(如 “当前卫生间内有 2 人,无需排队”),提升如厕体验。
景区精细化管理:
设备管理:运营后台实时监控智能导览牌、VR 设备、充电椅等硬件的运行状态,出现故障(如导览牌无声音)自动报警,维修人员可根据定位快速处理;
商户管理:接入景区内商户(餐饮、文创店)数据,实时查看商户营业状态、客流量,支持 “统一收银”“营销活动联动”(如购买景区门票可获得商户优惠券),提升景区整体营收;
能耗管理:对景区照明、空调、VR 设备等能耗进行统计,AI 自动推荐节能方案(如非高峰时段降低部分区域照明亮度),降低景区运营成本。
三、硬件与技术支撑
(一)核心 AI + 硬件清单

(二)核心技术架构
AI 技术:应用人脸识别(快速入园)、语音交互(智能导览)、行为分析(客流密度计算)、图像生成(AI 文创头像),提升体验与管理智能化水平;
AR/VR 技术:实现历史场景复原、实景导览,打造沉浸式体验;
物联网(IoT):打通硬件设备数据链路,实现 “导览 - 监测 - 服务” 设备互联互通;
大数据技术:构建客流数据库、游客行为数据库,支撑个性化推荐与运营决策;
云计算技术:承载线上虚拟景区、云端管理后台,确保系统稳定运行与数据安全。
四、方案优势
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:不局限于 “硬件堆砌”,而是以景区文化为核心,通过 AI/AR 技术让文化 “活起来”,提升景区差异化竞争力;
全场景体验覆盖:从 “行前预约” 到 “行中导览”,再到 “行后文创分享”,覆盖游客全流程需求,同时兼顾景区运营管理痛点,实现 “游客体验 + 景区效益” 双提升;
落地性与定制化:依托股东企业制造能力,硬件设备稳定性强、成本可控;可根据景区类型(历史景区、自然景区、主题乐园)定制功能模块(如自然景区增加 “生态监测” 功能);
政策与市场契合:响应 “文旅数字化”“智慧旅游” 国家政策,同时满足年轻群体对 “互动化、社交化” 文旅体验的需求,助力景区吸引客流、提升口碑。
五、实施与服务
项目实施流程:
需求调研:实地考察景区规模、文化特色、现有设施,明确核心需求(如历史景区重点强化 “虚拟文化体验”,自然景区重点强化 “客流管理”);
方案定制:根据调研结果设计硬件布局、功能模块,出具详细实施方案(如导览牌安装点位图、系统对接方案);
硬件安装与调试:专业团队负责设备安装、网络搭建、系统联调,确保硬件与软件无缝衔接;
人员培训:为景区运营团队提供 “导览系统操作、客流预警处理、设备维护” 培训,确保系统正常运转;
上线运营:系统试运行 1 个月,实时收集游客反馈与设备数据,优化功能细节(如调整导览讲解语速、优化客流预警阈值)。
售后服务:
硬件质保:核心设备(VR 体验舱、AI 摄像头等)提供 1 年免费质保,质保期内免费维修或更换;
软件更新:每季度为导览系统、管理后台推送功能更新(如新增语言种类、优化数据分析模型);
应急响应:7×24 小时客服热线(400-990-7677),设备故障 2 小时内响应,景区所在地级市 48 小时内上门维修(偏远地区 72 小时内)。



